2023年古诗教案精选8篇(范文推荐)
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文章内容

2023年古诗教案精选8篇(范文推荐)

2023-09-16 08:35: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古诗教案精选8篇古诗教案篇1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2.能正确熟读古诗。3.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活动准备:1.古诗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教案精选8篇

通过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教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好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顺序,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古诗教案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诗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熟读古诗。

3.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准备:

1.古诗教学的自制ppt。

2.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过程:

入场: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教师:之前清明节,我们放了一个小长假,那请你们回忆一下,清明节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播放 清明介绍ppt ,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 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清明节人们会做的事情,那古时候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做些什么呢?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反思。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找。谁能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谁能为 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诗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 对应哪一幅画面?

教师: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那个小孩。哦,最后一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朗诵古诗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读最新幼儿园大班清明古诗欣赏教案(3篇)。

教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那现在我们边读古诗边做动作,我们来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5.古诗接龙。

认字活动:学习明字。

教师讲述 明 的字源故事。

教师: 明 在甲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字宝宝读什么呀?(明)结束活动:欣赏歌曲《清明》。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清明》,它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活动延伸:

1.学习歌曲《清明》

古诗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设计意图

借用已有经验导入新课,亲切自然。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深刻的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诵读古诗,品悟诗情。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促进课外积累。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 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古诗教案篇3

设计理念:

1、反复吟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 、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

2、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

3 、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通过查找资料积累李白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画意诗情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同学们学过不少古诗,我们来“看画猜诗”,当你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你会想到哪一句或是哪一首古诗呢?

我先来师范给大家。

学生看图,猜诗,教师相机点评。

小结:诗应景而生,如果在某一时刻,你看到某个画面,心中自然流淌出一句诗来,那可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古诗内容丰富,音韵和谐,意境优美,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我们一定要常读常诵常亲近。

二、揭题——望名知意

出示插图,看,这画的是那首诗呢?(说题目,诗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望庐山瀑布》。当老师书写课题时,请同学们伸出手指一起书空,把课题写在你心中的黑板之上。(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解读“瀑布”,认识“瀑”字。看偏旁,利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来记字。

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试着说说,师相机出示瀑布的图片,形象理解瀑布。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瀑布?

再看“望”字,你知道了什么?

谁在看庐山的瀑布?请同学完整的说出题目的意思。

题目只区区五个字,却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内容,看来我们以后读古诗一定要仔细的品一品题目。

再一次读课题。

庐山风光秀丽,可以登高赏景,可以临谷听泉。在众多的美景中,李白却独独写了庐山的瀑布,下面我摩恩就跟随李白去看看庐山的瀑布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三、品读——诗心三叠

1 、一望瀑布,察音识韵。

读诗首先要读准,读顺,打开书76 页,自读一遍,同桌互读一遍。

出示诗配画,指生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诗句是否通顺。

同学们读的很熟,很通顺,但是读的够不够细致呢?

考考你。你们知道“看”分远看和近看,这首诗中,李白是近看瀑布还是远看瀑布呢?理解“遥看”的意思。

远远的看过去,就是“望”的意思。

诗中有两个同音字,你发现了吗?

字理区分“炉”与“庐”字。

在诗中,“庐”说的是庐山,“炉”说的是--- ?

理解“香炉”,说说香炉是做什么的。

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出示香炉峰图片,对比出现博山香炉图片。)

所以,读诗不单要读准,读顺,更要细致。

字音有长短,节奏有快慢,读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来,下面同学们自己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来。师可以打手势进行指导。

现在,你觉得读诗还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读诗如看人吗,要知全貌,用眼更要用心。

2 、再望瀑布,意象入画

真不错,同学们渐渐读出诗的韵味了。但老师告诉你,诗的韵味不止这些。人常说“诗中有画”,这画就在字里行间蕴藏着,同是一首诗,每个人看到的画面也不尽相同。请你沉下心来再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每一行诗让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想象,交流。相机板书。

a 、日照香炉生紫烟

抓住“生”字的动感。“紫烟”看图理解想象。想象日光映照下香炉峰云雾缭绕袅袅不停的景象。

b 、遥看瀑布挂前川

体会“挂”字的化动为静。是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把瀑布挂在山前?读出这种神奇的景象。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三千尺”的夸张。

字理认识理解“疑”字。

“银河”“九天”等词语的理解感悟。

这瀑布流得好快呀!生接读诗句

这瀑布好高呀!生接读诗句

这瀑布真壮观呀!生接读诗句

师配乐描述,生闭目想象。

“红日高照,看那香炉峰云雾缭绕,在日光的映照下,一缕缕紫色的烟气升腾不息,仿佛真的是一座巨大的香炉。远远望去,在那青翠的山色之间有一道白脸垂下,那就是庐山瀑布。这瀑布从飞流直下,奔腾不息,如此壮观的景象,让人不禁怀疑,莫非那是银河从极高的九天之上突然降落了下来?

配乐朗读,读出你心中的画面。

3 、三望瀑布,品字探词

历代很多诗人都写了庐山瀑布,但最为广泛流传的还是今天的这首《望庐山瀑布》。究竟李白这首诗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大家呢?请你再读古诗,想象诗中的哪个字或是哪一句给了你特别的感觉。

学生自由谈,师适时点拨,体会诗中的想象与夸张。

结语:怪不得,好友杜甫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让我们再次朗读,把这首诗读给李白听。

四、延展——山水清音

其实,这首诗是李白隐居庐山时所作,共作两首描写瀑布的诗,这是第二首,第一首是五言古诗。

出示,赏读。

古人游历山水,寄情自然,这是一种高雅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我们才得以享受这美好的诗篇。祖国山河壮丽,诗篇无数,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去感悟一下诗人的情怀。

古诗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教案篇5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古诗教案篇6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古诗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4、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及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探究珍惜时间,珍惜一切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探究法

4、点拨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师生交谈

师:老师让你们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但同学们得认真听,听后告诉老师这首歌告诉我们什么?

播放《青春舞曲》

生:告诉我们青春一去不复回

师:是的,青春一去不复回,所以我们必须珍惜青春。《青春舞曲》这首歌也正因为它有这样的内涵而广为传诵,成为流行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爱音乐,古人同样也爱音乐;你们喜欢《青春舞曲》这样流行的歌曲,古人也同样具有自己的流行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汉朝时广为人唱的一首歌曲——汉乐府的《长歌行》。

二、教学过程

1、了解汉乐府

师:大家注意到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了吗?

生:汉乐府

师:谁知道汉乐府?(生回答)

师:汉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然后配乐演唱,之后人们将搜集来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后来"乐府"就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长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行"是一种文体 。

2、读诗

师:了解了汉乐府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此诗的读音,并让学生找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特别注意)

让学生说出该注意的读音

生: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教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听出朗读节奏。

生:齐读(感受诗歌朗读节奏)。

师:选班里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有感情朗读诗歌。朗读时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思考诗歌的意思。读完后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意思

生:口头翻译(理解诗歌意思)。

师:对诗歌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相信大家更能把握住它的感情,现在老师给你们音乐背景,请同学们用感情来朗读这首诗。(播放《高山流水》)

生:学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读地很有感情,但读古诗应该要有读古诗的样子。同学们古人读书怎么读的?

生:摇头晃脑

师:那现在我们也模范下古人读书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来。(教师带头)

生: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大家头摇的好,脑袋晃的也不错。但我们还是忽略了一点。大家先看一下这首乐府选自哪里。

生: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

师: 相和歌辞是一人唱,多人和的乐府歌,虽然我们不会唱,但我们可以模仿古人一人唱,多人和的.唱和形式。来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让我们来试试吧!

生:女生(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应和一句,将诗歌读一遍。

生:男生(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应和一句,将诗歌读一遍。

3、品诗(13分钟)

师:大家都读的很投入,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首乐府曲中写了许多事物,请大家把它找出来,并概括出它的特点(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

生:青青葵、朝露、阳春、万物、百川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的很不错,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那就是美好。那么作者写了这么多美好的事物目的何在呢?(引导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生:回答

师:大家都体会的很好,能否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出示关键词,学生背诵(关键词一次次减少,难度一步步加大)。

生:青葵——朝露——阳春——万物——秋节——华叶——百川——复归——少壮——老大

生:朝露——阳春——秋节——百川——少老

生:阳春——秋节——少老

4、用诗(合作交流)

诗人仅仅用了50个字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懂得去珍惜时间。相信大家已经领悟了诗当中的人生哲理。老师想让大家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再现这首诗歌的意境。

师:同学们,汉乐府的《长歌行》由于它的内涵而传诵至今,他再一次敲响了我们的警钟,告戒我们要时刻珍惜时间,珍惜一切。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首诗歌后的启发。

生:诉说启发。

师:最后让我们用现在的方式唱响这首乐府诗。播放歌曲《长歌行》

古诗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许多同学都喜欢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2.解题。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

1.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图意吗?

2.读诗。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③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诗意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说出诗的大概意思即可,给以适当鼓励、评价)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留恋不舍,时时戏耍飞舞,可爱的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

(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1.带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来朗诵这首诗。

2.背诵这首诗。

(六)扩展

1.自学、讨论杜甫的另一诗《绝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交流(如果喜欢,可以抄在摘抄本上)。

(七)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齐背《江畔独步寻花》。

2.分层次让单个学生背诵。

(二)谈话导入第二首诗《菊花》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菊花元稹)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②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③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四)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菊发》并背诵

带着对菊花赞赏的感情朗诵。

(六)把两首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七)总结

(八)课堂练习

1.理解词语。

江畔: 蹊: 留连: 恰恰: 秋丛:

2.理解诗句的意思: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默写两首古诗。

(九)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

杜甫 元稹

黄四娘家/花/满蹊,秋丛绕舍/似/陶家,

千朵万朵/压/技低。遍绕篱边/日/渐斜。

留连戏蝶/时时/舞,不是花中/偏/爱菊,

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花开尽/更/无花。


推荐访问:古诗教案精选8篇 古诗 教案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