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8篇
位置: 首页 >观后感 > 文章内容

2023年度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8篇

2023-07-12 14:2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今天,我们五年级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我看了后心里久久难以释怀。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回顾百年前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8篇,供大家参考。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8篇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篇1

今天,我们五年级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我看了后心里久久难以释怀。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回顾百年前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人,他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勇敢的牺牲。

开头处,秋珐瑾就义前说:“我此赴死,是为了革命。”这一番话,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广州起义,战斗激烈,起义失败。七十二位烈士血染黄花岗。我的心紧张极了。这时,在海外的孙文游说募捐,让海外华侨同胞们为起义的成功而募捐。

武昌随即起义,在这场战斗中,战士们个个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胜利,但阵亡了四千多人······

孙文在海外阻挠了清王朝向四国银行借款计划,使清王朝更无能。孙文是从一位默默无闻为人民服务的医生,到迅速成长为革命领袖,因为他的无私,对人的守信。所以有着许多人宁愿追随他,也不愿受清王朝的贿赂。

当孙文当上临时大总统时,却表示谁能推翻清王朝,他就让位。看出他的无私,不光为自己着想。最后让位于袁世凯,看出他的守信,但这不能使中国富强。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我们国家,但是,有了辛亥革命,就等于扫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为我们后面的革命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有着一定的意义,是它推翻了清王朝,是它翻开了我们中国崭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篇2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篇3

假如不《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两位先辈一马当先,大略就不会感到《辛亥革命》有如许的优良。在时期大背景下注定应运而生的红色主旋律片子,最大的受世人群天然各个学校、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的相干职员。一般观众,在面对稍逊于房价的电影票价的时候,仍是会抉择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爆米花片,这是无可非议的。把《建国大业》跟《建党伟业》当作是声情并茂的历史PPT教材很是熨帖,合适小学、初中、高中生群体观摩,之后来场测验以测验观影后果也未尝不可。而《辛亥革命》,倒只是一部真真正正的电影,过后留的功课只有也只能是观后感(影评)了。这所有,我想应当归功于导演张黎吧。

《辛亥革命》步上了两大主旋律电影的后尘,这味道着实不好受。在前两位元老各种占档期、挤大片的境遇下,审美疲劳和抵牾情感无形地培养了一座难以攻破的碉堡。《辛亥革命》至少没有踩着别人的尸体前进,单这一点,我打心底里就不乐意再吐其糟粕了。从小学到大学,咱们就没少学过建国和建党前前后后的历史,没少背过这个那个的历史意思,有些句子在教材上甚至十多少年都未曾变动过一个字,堪称“国句”。前段时光为进编制而猖狂啃书,上初二的弟弟翻了翻公共基本常识后,道:“这些我们全体都学过了,要我考,肯定能过”。很实际的例子,从一个侧面阐明了荧幕上的许多红色电影实在都只是在复述教科书,流水账的模式很乏味又很繁重,批也不好,赞也不好。同时又热衷融入娱乐元素,像小凤仙这样的人物,或许会比袁世凯、孙中山更引人眼球。稳重、严苛的历史,多次去触碰,仿佛均成了如履薄冰的政^治义务。所以,《建国大业》在反应建国丰功伟业的同时,也自成一家地发明出了“数星星”的富丽预报片;而《建党伟业》在放映两个月之后,票房仍旧才4亿。单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我想它们背地的制造者所付出的血汗应该远弘远于很多很多国产电影。在这里,一个过错,哪怕是一点不妥,准则上都是不容许呈现的。当然,这其实是相关审查部分的职能。为此能够断言,那些曾提出异议的呼声,基础都是多虑的。

话题回到《辛亥革命》。作为一个早已把政治书翻烂了的青年,想在主旋律电影中找到历史的震动感和共识感十分难。电影只不外是把那些必需背得滚瓜烂熟的条条框框,用光影的情势从新包装一遍。良多轻微之处,兴许还不如自己沉思来的深入。然而《辛亥革命》里,孙中山先生那一场又一场的演讲,倒真是让我觉得动容了。即使台词是照本宣科一字不拉的读课本,我也能感到到那股豪情磅礴、波澜汹涌的感情。赵文的表演堪称影帝级别,尤其是多场英文的对白,铿锵有力,出彩到极致。毛**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那么孙中山便是“报告台上出政权”。事实也恰是如此,他确切没有披挂上阵,而是作为一名首领来给劳苦民众供给难能宝贵的精力支柱。导演张黎本来为摄影师,此次《辛亥革命》画面和剪辑都在很大水平上超出过《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流水账感诚然在后半段仍然存在,但整体鸟瞰下来,流利度、可欣赏性都可圈可点。换个角度挑点缺点,多多少少有些电视剧的叙事滋味。一方面他之前自身就是从事电视工业的,《辛亥革命》就好似将《走向共和》拍成戏院版一样;另一方面,好莱坞常把电视剧拍得像电影,大陆常把电影拍得像电视剧,这早也难能可贵了。看来,这并不是弊病,而是通病。战役局面在影片中,也得到了红色电影中前所未有的进级,画面张弛有度,视线格式都比较大气。只是,惨烈感、压迫感太少太少。就一遍看下来,一枪飙血的直接镜头只有两个。

在《太极旗飘荡》里,抛开什么将旗插在长白山的舆论,这就是一部韩国战斗电影的代表作。它的胜利在于,敢于将戏剧的抵触抵触树立在敏感的政治历史问题上,这就相称存在压服力。每个人物都是破体的,拿道德的标尺来权衡,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将心比心地去斟酌,做什么事件老是有他们本人的理由,素来都不是能一棍子打逝世的。这番长处,在《建党伟业》里就有所体现,正反派人物的塑造看不出高大全、恶丑毒的偏颇痕迹。能确定,这是一种艺术表示伎俩的提高。《辛亥革命》同样也是如斯,这里的袁世凯固然没有前者周润发的“好汉”气势,但也有血有肉,收敛的阴险之下,也能让观众从自己的心坎动身,来懂得、揣度这个人物。之前始终等待成龙的表现,估量是由于身为副导演的关联,压力比较大,自己的角色就中规中矩的不求功但求无过了。说白了,看《辛亥革命》,心态是重要的。要类比,也要拿统一类型、同一起跑线的作品去比拟。咱们一直冀望红色电影能还原一个实在、公平的历史;那么同样,我们也要以公正、公正的立场去审阅红色电影。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篇4

教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就像教师在观影前讲的那样,此刻的我们对祖国的历史了解得太少了,能经过这样的方式深刻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当年的腥风血雨,这样的学习对我来说十分的有意义。

影片的一开始烈士秋瑾的话就引人深思: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正是有无数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革命者,在那个风雨摇曳的年代,抛家弃子,献身革命,才拯救了中国,拯救了中国人民。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回望百年辛亥,缅怀革命先贤,作为一名当代当学生,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要始终如一地做一名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当今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篇5

看完某一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篇6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此刻的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下。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在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不甘承受列强欺凌,几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复兴。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辛亥革命就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可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提高打开了闸门,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今日,社会上有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想以温和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可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篇7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策划,在武昌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继而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给水深会热的中国燃起了希望,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0世纪初昏庸腐朽的的清政府丧权辱国,把中华民族推向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不管是林觉民的《与妻书》、还是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或者是邹容的《革命军》、抑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慷慨赴死,一位位革命志士都是为了实现理想,唤起民众觉醒,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这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敬仰。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在战争硝烟已经散尽的今天,我们不应忘记是革命先烈前赴后继顽强斗争,才换来了我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应铭记先辈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谨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积极进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篇8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 观后感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左右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作文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00字怎么写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字论文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字以上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字左右免费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字左右作文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3篇(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