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公文范文

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3篇(范文推荐)

2025-08-23人已围观

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3篇(范文推荐)
  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大意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理念:

  新课改、新思路、新理念,这是新课程不同于传统教材的地方。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这个新理念既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我的难点。怎样在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呢?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者本着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教者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教者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大意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理解古文的意思,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五、说教学程序: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课文

  由同学们回忆学过的一些成语故事,引出《自相矛盾》,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时的积累与预习,谈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学法,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在听范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读课文,并让学生谈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些困难都有些什么好方法。并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把文章读通。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常的要多。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接着让学生精读课文,感悟寓意,达到读懂、读好的目的。

  在此处,让学生在读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表演来展示理解到的内容,老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

  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最后让学生自己在反复的品读中悟出寓意,品出学习文言文的秘诀,体会其美妙的韵律,达到读透的目的。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经读透了,此时,教者在学生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文章的寓意,并根据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环节“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最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古文的秘诀,那就是反复诵读,细细的品味,慢慢你就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从中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卖者自夸的两句话“矛(利)物无不陷也,盾(坚)物莫能陷也”,自然引出“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

  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文言文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本文通过写楚人卖矛和盾,结果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要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难点: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寓言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学习文言文,要多读感悟。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多朗读,读出节奏,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难点在于怎样准确把握课文的寓意,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课文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课前要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本课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下面请大家先自行朗读课文。

  板书:自相矛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书写。

  生字:矛 盾 誉 吾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4.教师范读课文。

  5.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4.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5.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6.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7.翻译全文:楚国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他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透;卖盾的时候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有人就问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他无言以对。

  8.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9.理解主旨。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也就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互相抵触。

  四、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写楚人卖矛和盾,结果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要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讲了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像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体,这就是“寓言”。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3、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出示认读字:“戳”知道戳的意思吗?(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戳”字为学习后文,学习做准备。]

  (2)出示生字: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出示图片: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了解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3)生读字词:锐利、坚固。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哑口无言。

  师:“哑口无言”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哑口无言”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无论”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板书:哑口无言

  2、为什么哑口无言了。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

  3、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6、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五、小结: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自相矛盾)

  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亡羊补牢)

  2、续写

  六、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家长听。

  2、这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会怎样和家人说呢?

  推荐访问: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