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公文范文

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025-08-24人已围观

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连加、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优秀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教学设计写好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竖式计算格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南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南瓜地)你们想不想去南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他们,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

  一、引入旧知、沟通联系

  口算: 10+10+20=60-20-10=

  30+2+7=15-7-8=

  2+8+30=17-10-2=

  提问其中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师:也就是这些题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你们可真棒。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连加连减的计算题,板书本课课题:连加、连减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顺利的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南瓜地里去看看吧!

  (一)连加

  1、出示书第27页情景图

  师:你从图上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西瓜,第三组摘了22个西瓜。

  师:那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不错,那我们今天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2、师:请你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我们应该怎么想?

  生: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就是把三个组同学们摘得南瓜合起来。

  4、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28+34+22=

  5、你先来估一估这三个组大约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谁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6、组织学生讨论:

  师:那到底怎样准确的计算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同位俩先商量商量,然后生说教师板书:

  9、师:这里三种笔算竖式哪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师小结: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这种简便写法(板书:简便写法)的竖式,更方便。

  10、师:那大家看,为什么这个简便写法,可以把这里的两个竖式合起来呢?

  (因为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数,所以可以这样写。)

  11、师: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12、师:请同学们,都试着用简便写法的竖式算一算,做在练习本上。

  13、师:同学们,这个结果与你的估算结果接近吗?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强。

  14、师: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题。

  出示练习题:笔算46+25+17=

  选择不同的竖式展台展示,生讲解。

  15、师:摘完大南瓜,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生:运南瓜。

  师:好下面我就去南瓜地里运南瓜。

  (二)出示运南瓜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

  师:这个图又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

  师:数学问题呢?生:还剩多少个?

  自己完整的读一遍。

  师:这道题你会解决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用刚才计算连加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

  学生尝试计算。找一生板书竖式在黑板上,讲解。

  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算出还剩多少个西瓜。

  生2:90-58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你们真棒!

  师: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个你刚才学的怎么样?请看这道题。

  出示练习题:90-58-30=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学校数学小诊所来了三个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诊断一下吗?(出示课件)指名生说,师总结。

  2、请同学们一组同学做一道题。

  54+20+16=72-6-40=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的高兴吗?那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老师也有收获,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4、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两个特点:

  1、线段都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

  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你会画线段吗?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特征:

  (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板书

  认识线段

  特征: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p47-48

  备课时间

  10.11

  授课时间

  10.12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本节课从生活出发,从生活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并且其中暗示着一组组数量相同的数,可以用相同的数相加来解决。相同数相加中的加数是几和几个相同的加数是认识乘法的基础,即算式表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第46页的一幅主题图,呈现了小火车、小飞机等情境图。图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加数”的因素,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印象,这就为引入乘法做了准备。例1是通过学生计算主题图中各项娱乐设施里面的人数,引出了加法计算,为引出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像这样的加数,加数必须相同,积累了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表明了加法是乘法的基础,渗透了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认识乘法,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亲自动手把其它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 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 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法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3×5表示5个3连加,5个3得15,因此算式是3×5=15,读作3乘5等于15。或者也可以写成5×3=15,读作5乘3等于15。你们能把另外两个加法写成乘法算式吗?谁可以读一读?

  生:6×4=24 4×6=24

  2×7=14 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 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3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字词,会写祝、福、幸、句四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书后)(指名读、自由读)。

  2、读句子,(自由读,想读哪句读哪句,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齐读,师生共同享受这份幸福和快乐。)

  是呀,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给他们俩带来多少快乐呀!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快乐却不没有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又紧紧地拴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很快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新授

  1、教师范读(7—11自然)

  2、学生自由读,互谈感受,(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交流的环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集体交流感受,适时指导朗读,(学生交流时,教师随时出示有关词语、句子、画面,进行点拨。)

  如:动手贴词飘荡、漂流。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自读、互读互评、指名读、配乐读、看图读)

  (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去读书,使学生与故事产生共鸣)

  实践活动:

  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都为小熊、松鼠的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尤其你们读最后一句时,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为小熊说一句话,他会说什么呢?(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延伸:

  小朋友,你喜欢小熊和松鼠吗?为什么?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之间发生过矛盾吗?

  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用你喜欢的方式向曾经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诚意吧!(让教育落在实际行动上,让学生身心受到深刻教育。)

  为重归于好的同学送一份礼物,上面写着团结、友爱的谚语、格言或词语的图片,然后把上面的话读给小朋友听。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带去了欢乐,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积累语言提供了条件。)

  指导写字:

  1、(放投影)看,这个小孩的写字姿势多正确呀!你能这样写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点指导幸.其他字自己练习写.(培养学生自信心)

  3、展示、互评(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

  三.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感到收获的快乐)

  推荐访问: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上册

  二年级

  教学设计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