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

2023-08-30 11:14: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摘 要】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确保可以构建较为良好的课程体系,以便于更好进行优化控制;
结合科学发展理念提出针对性建设路径,避免受一定程度影响及限制,切实将现有教学与评價方法改进,最大化将教育的效果体现。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新文科;
通识类课程;
优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078—03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发展的命脉,在高职院校扩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有助于将其价值体现,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学有着更为充足的掌握。而且在实践教育阶段,必须要加强对当前教育情况有着充足掌握,以便于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避免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切实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工作。

一、“新文科”对人才培养的新定位

“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的最大差别,就在于这一个“新”字。“新”意味着不同,意味着改革,而表现在更加具象的层面也就是:其与传统意义上的文科教学相比较,具有更加鲜明的开放性、可塑性与创新性等表征,是对传统文科的一次彻底的、由内而外的革新。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之中,人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的学科属性限制,相较理工学科而言,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联度是比较微弱的;
且作为理论为先的学科门类,其在学科融合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凡此种种,都给高职院校文科专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也正是这种不适应,才给高职院校文科带来了如今的深刻变革。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国家、社会、各高职院校等都对新文科的建设寄予厚望,希望新文科能够走出原来的误区,走上真正的阳关大道。而想要达成这一既定目标,就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知,我们在新文科的场域之下,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亟待**的难题。结合上述“缺陷”分析可以总结,文科教育需要在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基本规律同时,注重与社会发展和技术革命相呼应。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培养出的新文科高职院校人才是能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能扛起社会主义发展大旗的接班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尤其针对非文史类应用高职院校,在实践展开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视,确保可以加快教学改革,通过分析新文科理念下各项要求,以便于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培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通过坚定学生的文化有助于更好传播我国传统知识,而且作为构建人文社科通识课程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阶段可以有效遵循新文科理念下的学科融合,更加有效协调多种工作,发挥一定价值的同时,避免影响极限的产生。在实践教育阶段,为了能够切实将工作的作用体现,还应该在实践教育阶段做好更为全面的分析。只有通过合理化控制,才有助于推进课程的改革,实现更加有效地将通识教育理念中所体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各个学科整合,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从而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通识课程教学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模式,发挥一定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及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建设面临的难题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对教育改革相对较为重视,而且在实验教育阶段,为了能够切实将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则必须要做好全面分析,对现阶段教育面临的影响有了一定把握,以便于制定针对性教育模式,杜绝影响的限制。其中,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建设有着一定联系。但在实践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阶段,还会有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就是实践教育问题不断凸显,无法制定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导致教育效果难以保证,产生一定的影响及限制。所以,针对当前多种问题的产生,必须要强化重视,并通过对当前课程建设现状的分析,了解理论与实践融合情况,以便于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规范化控制,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重点知识学习,杜绝影响力限制产生的同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且在实验探究阶段,还应该做好更为全面的分析,了解当前教育效果;
通过培训考核合理对课程进行改进,以问卷调查及多种模式收集学生的意见,以便于更加科学地进行课程调整,确保可以建立符合当前学生需求的模式,切实改进影响的问题。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整体研究围绕理论开展

目前相关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在研究与探索阶段过于注重理论,并没有合理地进行课程构建,而且现有研究成果中绝大部分都是改革模式,始终处于理念设计的层面,无法真正将课程构建以及课题的创新效果体现,而且在目标设置上,较为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没有强化对课程设计的重视,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课程指导,不利于最大化教育的有效性展现。

(二)缺少课程构建的观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一些研究仅限于教材的选择与授课等方面,并没有真正将通识课程构建作为研究基础。在课程改革阶段,仅靠中国历史某一断代或某一部分文化经典研究,无法将其价值体现,这种模式无法将全局意识展现,甚至会导致人文社科类知识无法有效衔接,从而难以将其内在的联系体现出改革的效果。

(三)无法提出具体改革意见

通过多种调查模式在分析各个院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在实践教育阶段,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课程衔接及教学方法等多角度进行健全。且在全教育的过程中,各个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授,并没有合理地将其与实践整合,这会导致教育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体现,甚至会面临多种影响及限制。所以,在实践教育阶段,为能切实改进问题,必须要加强认识,确保可以建立针对性举措,对当前改革意见不明显以及改革效果不佳的问题做好充分分析,为后续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构建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着我国古代哲学观与价值观,通过合理地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教育当中,可以引导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提取文化精髓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近几年,我国不同类型大学在实践开始教育的过程中,都会将人文素质作为學生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实践教育阶段不断加强对此环节工作的重视,且为能最大化将教育的价值体现,必须要丰富全方位人才培养方案,以便于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从而系统展开教育,通过课程的构建有效改进多种问题,最大化将教育有效性体现。

(一)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作为将学习和精神融入一体的课程是人文社科课程的重要组成,在实践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为能有效将其价值体现,必须要加强对课程的相互配合,以便于更加有效的丰富内容,从而将我国的各个学科整合,例如可以适当与教育、科技、建筑文学等多个领域整合,进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便于通过系统性地介绍优秀传统文化各部分,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有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而且可以将其作为公开课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作为核心,以多种模式展开教育,将现阶段教育情况作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以便于更加科学合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解决传统受教材束缚影响,使得学生能在真正意义上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根据课程需要组建师资队伍

对于新文科理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教育,加强对课程构建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做好师资队伍的建立,必须要根据课程需要合理的展开教育,从而能够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而且优秀教育队伍是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要得到全面重视,任课教师在实践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全面研究,尽可能的积极参与课程完善,通过体系的健全,把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育有效整合。同时,在实践工作开展进行阶段,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兴趣,切实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将开展教育工作将教育的效果体现。此外,教师在实践教育阶段还应该根据现阶段教学情况做好全面分析,确保可以通过知识背景了解自然学科的各个方面内容,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化展开教育,最大化将教育的作用展现。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受传统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影响,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影响较多,为能有效进行课程构建,在实践教育阶段不仅需要强化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同时还应该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构建阶段,必须要加强对授课与实践整合的认识,合理将翻转课堂及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授课知识的讲述,还应该根据辩题的布置,为学生提供正反方辩论赛,以便于更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总结问题,从而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身能力展现,最大化发挥教育的有效性,杜绝多种影响及限制。

六、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服务优化探索

(一)优化授课构成关系

在当代社会,虽然科技的力量已经日益普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但不难发现,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之中,手执教学大纲的教师依旧比比皆是,特别是在文科领域的教学之中,教学大纲就是教师的行动指南,在课堂之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服务优化的第一步,就是要优化授课构成关系。在传统的大纲式教学中,教师一般会严格地按照大纲要求进行课堂环节。而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导致课堂的低效。在新文科的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课时与授课内容的平衡,使教师在固有大纲的前提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升效率。具体就是通过内容划分法来实现,也即:将授课内容分为讲授、自学与实践三个部分。做到讲、学、做三方面的巧妙融合,使学生不再被局限于单一的课堂秩序之中,在锻炼其综合能力的同时,促进课堂全面提质,可谓是一举而多得。

(二)优化考试模式

“目的论”在我国的通用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在学习中,一切中间过程都指向最终的考试与成绩。因此,优化考试模式,促进其组成多元化、构成合理化便成为高职院校新文科改善教学服务的重中之重。首先,我们要摒弃单一制的成绩考核机制,在其中增添以新的、更加能够体现综合素质的部分,例如:多卷式、表演式、答辩式等等。多元化的考试构成指向的是更加丰富的能力培养。我们要明白,新文科带来的机遇依旧是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一部分,它最终将服膺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指向。因而,必须培养出具有扎实本领、品德高尚的新文科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机遇,为社会主义建设而贡献出人文学科的独特力量。

七、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将教学的作用及价值体现在实践教育阶段,需要对当前教育情况有了特殊掌握,了解不同专业学科学生的文化素养,并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课程体系,通过推广与健全选择适合当前发展的举措,积极完善通识课程体系,遵循新文科理念发展,避免受因素影响及限制而导致教育的效果无法体现。

参考文献:

[1]张亮,郭明姬.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22(8).

[2]王培林.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课程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22(6).

[3]任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的路径探索[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集[C].2018.

[4]刘海昭,郝梓旭,王乐然,等.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9(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计划特色文化育人品牌项目,项目名称:兰香铸匠魂,慧心润匠技(项目编号:晋教职成函〔2022〕43号);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项目名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zyjy202205)。

作者简介:宋文华(1975—),女,汉族,山西长治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新文科优秀传统文化“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11期)2019-11-28“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年3期)2019-11-22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6期)2019-08-10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17期)2019-08-01“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科学与财富(2016年29期)2016-12-27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期)2016-02-01

推荐访问:中华 传统文化 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