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党史研究院
党史研究室与高校合作协议书
甲方(党史研究室):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高校代表):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甲方具备党史研究和教育资源,乙方为高等学府,希望就党史研究及相关教学与甲方开展合作,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协议目的:
合作范围:
1.1确定本次合作涉及的具体党史研究和教学领域。
二、合作内容及方式:
研究项目:
2.1描述甲方和乙方共同开展的党史研究项目,包括研究方向、内容和目标。
教学合作:
2.2确定双方在党史课程教学方面的具体合作方式,如共同开设课程、互派教师等。
三、资源投入及分配:
资源投入:
3.1描述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
资源分配:
3.2确定资源投入后的分配原则和方式,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四、责任与义务:
甲方责任:
4.1确定甲方在合作中承担的具体研究和教学任务。
乙方责任:
4.2确定乙方在合作中承担的具体协助和支持任务。
五、知识产权及成果分享:
知识产权归属:
5.1确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
成果分享:
5.2确定双方对成果的分享方式和比例,保证公平合理。
六、保密条款:
保密义务:
6.1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了解到的商业秘密及技术信息,应予以严格保密,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或使用相关信息。
七、费用及支付方式:
费用结构:
7.1描述本次合作中涉及的费用项目和金额,包括经费来源和使用规定。
支付方式:
7.2确定费用支付的时间节点和具体支付方式,如一次性支付、分期支付等。
八、期限及终止:
合作期限:
8.1确定本协议的有效期限。
终止条款:
8.2确定协议提前终止的条件和程序,如经协商一致、书面通知等方式。
九、法律适用及争议解决:
本协议适用(国家/地区)法律。如发生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合同签订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条款: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确定补充条款。
签署人签字:
甲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署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篇二:党史研究院
龙山县茨岩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的史实研究
作者:田发奎
来源:《湘潮》2023年第11期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强调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于2022年6月批准并支持中共龙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开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历史研究”课题项目。作为组织者兼研究者,笔者在一堆堆书籍和文献的研读中,一处处旧址和陈列的探寻中,一次次的座谈交流中得出结论:1935年12月8日,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在中共湘鄂川黔边特委的领导下,完成策应主力突围,安置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地工作后,从根据地的核心地龙山县茨岩塘出发,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追赶主力,汇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洪流,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最后出发长征的部队;龙山县茨岩塘及其周边乡镇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红十八师的留守及长征作出了重大牺牲与奉献,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
红十八师留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为最后出发长征的部队
红十八师是留守根据地的部队,不是红二、红六军团出发长征时的后卫师。1935年9月,蒋介石组织130个团,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圍剿”。由于地形条件不利于兵团的机动,加之当地经济落后,根据地尚未稳固,经请示,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军委分会于1935年11月4日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会议,决定退出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将红十八师留守根据地。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踏着月光出发长征。在任弼时、贺龙等的率领下,红二、红六军团先后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占领了溆浦、安化、新化、蓝田、锡矿山等地。红二、红六军团突围后,国民党立即派出樊嵩甫、郭汝栋、李觉、郭思演、郝梦龄、万耀煌等多个纵队进行追击和围堵。红二、红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仅有17000余人,突围时前后的阵线不是拉得很长,只安排了先遣部队,主力随后跟进,没有专门的后卫师。红十八师没有随主力部队一起出发,没有担任后卫师,而是留守在根据地,打着红二军团某师、红六军团某师的番号,东袭西击,直至1935年12月8日,才从根据地的核心区龙山县茨岩塘出发追赶主力,踏上艰难的长征路。1936年1月11日红十八师在贵州的江口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正式归还红六军团建制。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首脑机关”撤离后,设立了中共湘鄂川黔边特委,红十八师协助特委统一领导根据地的党、政、军、地工作,履行留守部队的职责。刘家坪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湘鄂川黔边特委,统一领导根据地的军队和地方工作,特委书记由红十八师师长兼政委张正坤兼任,中共龙山县委书记严汉万任副书记,红十八师五十二团政委刘诚达任组织部长,委员有贺
传吉等。会议后,贺龙、萧克、王震和张正坤共同研究红十八师留守根据地问题。贺龙深情地说:“这回你们红十八师会更辛苦一些。你们要从龙山茨岩塘一带主动攻击敌人,要狠一点打,又要机动灵活地打,把敌人吸引住,掩护主力南下。”王震则直接对大家说:“即便十八师被敌人打垮,你们也要想办法,就是化装成老百姓,也要来追我主力!”红十八师留守根据地,在中共湘鄂川黔边特委的领导下履行三项主要职责:一是主动攻击敌人,掩护主力突围;二是保卫根据地,继续进行革命斗争;三是保护各种机关人员,包括根据地内的兵工厂、红军医院等后勤机关人员和各级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妇女会等的工作人员。
红十八师完成策应主力突围,安置完根据地内的各项工作,在留守坚持不下去时实施突围,进行长征。1935年11月上旬,红十八师的两个团打着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的番号,先是向永顺、保靖方向突击,随后突然调转方向,向龙山和来凤方向佯动,蒙蔽敌人,掩护主力采用突袭方式突围。敌人以为红军主力两度离开基本根据地,但在战后都返回了原有根据地,且原地还派了留守师,故没有抽调出更多的兵力尾追红二、红六军团。当敌人发现红二、红六军团主力已跳出包围圈进入湘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内只有红十八师留守时,便发起疯狂进攻,近10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向以茨岩塘为中心的狭小地带压过来。红十八师组织所辖的两个团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但此时继续留守根据地已失去意义,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十八师按总部指示离开根据地。
1935年12月8日,红十八师离开根据地核心区,追赶主力长征,成为最后出发长征的红军。1935年12月3日,红十八师在茨岩塘收到总部发来的电报:“主力顺利到达辰溪、溆浦、新化,你部可相机归建。”为了有效策应主力,妥善安置根据地的相关人员和物质,寻找有利的突围时机,红十八师在根据地内的大山里与敌人兜圈子,经过四天四夜的战斗,终于在12月8日从茨岩塘东北方向突围出去。此前,为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发动和领导全国抗日战争,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和红二十五军进行了长征: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鄂豫皖苏区的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长征;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下旬从川陕苏区强渡嘉陵江,出发长征;红二、红六军团1935年11月19日从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桑植出发长征;红六军团第十八师1935年12月8日从湘鄂川黔根据地的龙山县茨岩塘出发长征,1936年1月11日在贵州的江口追赶上主力,汇入红二、红六军团的长征洪流。从时间上看,红六军团红十八师是最后出发长征的一支队伍。
红十八师从龙山县茨岩塘出发长征
长征出发的时间是指离开苏区的时间,出发地就是部队长征之前所在的苏区。红二、红六军团主力长征后,湘鄂川黔根据地逐渐缩小,后期仅剩茨岩塘及其周边一带。1935年12月8日,红十八师离开茨岩塘,朝着湖北鹤峰转移。随后,红十八师到达桑植的上河溪边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提高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将一些随行的红军家属和重伤员劝离、安置下来,剩下的战斗队伍快速前进。红十八师经过桑植境内的陈家河、仓关峪等地,于13日进至苦竹坪,与国民党军遭遇,由于国民党军越打越多,北进鹤峰的道路已走不通了,红十八师只
好转向。经凉水口渡口时,红十八师被桑植团防拦腰截断,几经周折下,于12月14日黄昏时胜利会合。当晚红十八师又收到贺龙、萧克的电报,要求向黔东方向靠近,与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会合。12月15日,红十八师在陈家河召开誓师大会,传达上级的最新指示,分析敌情,决定改变突围方向,16日朝西边的永顺和龙山前进。陈家河会议是红十八师长征途中的一次改变转移方向的会议,但并不是红十八师长征的起点。
部队离开苏区长征应以其首脑机关离开为准。红十八师出发长征的地点是其实施突围前的师部所在地。1935年8月下旬,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二、红六军团主力开始東进,先后占领石门、澧县、津市等地,留下红十八师留守以茨岩塘为中心的根据地。此时,在茨岩塘的龙家大屋还保留有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的留守干部,负责处理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权和地方革命武装建设的领导工作,在茨岩塘的姚家大屋的兵工厂、被服厂,和杨家大屋的红军医院以及蒙家大屋的供给部等后勤机关也在高速运转。1935年11月4日,红二、红六军团主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红十八师再次奉命留守根据地。为了便于工作,张正坤将中共湘鄂川黔边特委、中共龙山县委办公地及红十八师师部合为一体,设在省委、省革委办公的龙家大屋,直至1935年12月8日。
龙山县茨岩塘为红二、红六军团进行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机关设在龙山县茨岩塘时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鼎盛时期,也是办公时间最长的时期。1934年11月26日,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委在大庸成立,同年12月10日迁到永顺塔卧;1935年4月12日,迁到龙山兴隆街,同年5月6日迁到龙山茨岩塘。1935年8月主力东进后,茨岩塘龙家大屋内的省委、省军区、省革委机关一直保留下来,不少工作人员在此工作,直至1935年12月8日红十八师从茨岩塘东北方向突围长征。茨岩塘有红军兵工厂和红军医院,负责保卫省委机关和省直后勤机关的省直机关警卫连一直驻守在茨岩塘。后兵工厂、红军医院等省直机关人员随红十八师一起从茨岩塘踏上长征路。湘鄂川黔省委等机关指挥中心设在茨岩塘时期,是根据地不断壮大至鼎盛的时期,红二、红六军团主力进行的忠堡、小井、胡家沟、招头寨、板栗园、芭蕉坨等重要战斗均在这期间发生,击毙、牵制了大量敌人,成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之一,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龙山县茨岩塘及其周边乡镇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的领导下,龙山县境内的党、政、军、地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下旬,几任龙山县委书记带领县委一班人前赴后继,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先后建立起多个中共区苏维埃政权和乡苏维埃政权,同时还先后建立了一批少共区委、少先队、儿童团、妇女会等革命群众团体,革命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广大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获得了土地,获得了民主和自由,积极主动地开展起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龙山境内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也开展得红红火火。1935年5月,中共龙山县委、龙山县苏维埃政府在茨岩塘红军学校开办了两期分田训练班,每期10天,全县9个区57个乡的苏
维埃干部、游击队、赤卫队、贫农团的代表,以及群众积极分子等总计数百人参加。同年6月上旬,龙山县全县开展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共分得土地85000亩。龙山县还积极进行财政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在茨岩塘和招头寨等地办了一些学校,培养苏区军政人才。红军医院设在茨岩塘凉水井的杨家大屋,打仗时附近的农民家家户户都设有病床收治伤员。
红十八师曾两次留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两次留守的都是以茨岩塘为中心的区域。1935年8月上旬,红二、红六军团主力转入外线作战,留红十八师领导地方革命武装,以茨岩塘为中心,坚持内线斗争。为掩护主力出师东进,红十八师于8月10日兵分三路,梯次进入龙山东南、永顺北部、桑植和大庸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军陶广、李觉两纵队佯动。红十八师在敌正面运动,敌军主力严阵以待,不敢乱动,保证了主力东进的安全。1935年11月19日主力突围后,留守根据地的红十八师根据敌情变化,突出保卫重点,主动放弃边远地区,将防线收缩,在以茨岩塘为中心的狭小区域进行防御部署,红十八师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东西机动,南北驰骋。
龙山县茨岩塘及其周边乡镇的广大人民群众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八师的留守作出了重大牺牲。茨岩塘及其周边乡镇的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被反动武装和恶霸地主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水田坝大地主肖子涵带领地主武装袭击水田区苏维埃组织,杀害了许多区乡干部。大地主姚克之带领地主武装偷袭半寨乡党支部,杀害乡党支部书记彭武亮并残害他的妻儿。不少因伤被敌人抓捕的游击队员和赤卫队员惨遭杀害。每当红军转移后,地主恶霸就趁机反扑,疯狂镇压苏区留守人员。据龙山县民政部门调查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山县有16000多人参加了红军,其中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参加红军的有9000多人。如今,龙山县登记在册烈士有1878人。